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写“四个之问”的生态答卷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书写“四个之问”的生态答卷

来源:北京日报2024-05-13 10:12

  作者:张月昕(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于中国特色、展现全球视野、彰显为民情怀、引领时代发展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书写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生态答卷。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聚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书写中国之问的生态答卷。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曾走过一段曲折道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成为国土之伤、国人之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长期以来积累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难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闯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保护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中华大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生动地诠释着中国之问的生态答卷。

  站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聚焦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书写世界之问的生态答卷。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呼吁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创清洁美丽的世界,彰显了中国鲜明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体现出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环保事业发展,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积极参与巴黎气候协定、全球环境基金等全球环保行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这是将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泽被世人、留给子孙的生态自觉,也是对世界之问生态答卷的坚定回答。

  站在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的高度,聚焦环境与民生问题,书写人民之问的生态答卷。进入新时代,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更优美的环境、更清洁的空气、更放心的食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愿望最迫切的生态环境问题,着力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品质保护,将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优良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走出一条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生态文明之路。放眼广袤的神州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书写着人民之问生态答卷的美好篇章。

  站在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聚焦时代发展与生态愿景,书写时代之问的生态答卷。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环境污染严重,多重生态危机叠加。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前,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巨轮究竟驶向何方,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现代化转向生态文明现代化的跨越,也是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文明直至引领生态文明的飞跃,更是对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反思和超越。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既破除了西方生产力发展服从于资本的逻辑,也冲破了资本扩张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迷雾;既破除了西方现代化带来两极分化的困惑,也冲破了资本生产导致资源和财富巨大浪费的阻碍,代表着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党向时代、向历史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