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经济日报2024-05-19 09:48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事关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事关巩固民族团结大局,让各民族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开拓辽阔的疆域、创造灿烂的文化、培育伟大的精神,无一不需要各族人民胼手胝足、共同缔造。不断增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维系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进入新时代,56个民族同奔小康,“东数西算”等一批重大工程密切了民族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空前高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当前,民族地区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些地方部分民族“交”而未“融”、“融”而不“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还存在制约因素。只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夯实物质、社会和文化基础,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在民族大团结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夯实物质基础,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要持续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强基固边,重点支持沿边高速公路和国道线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电网、水利、通信网络等公共服务能力;民生安边,以养老、医疗、教育、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足额落实边民补助;产业兴边,培育壮大边境旅游、贸易物流、清洁能源等产业,吸纳带动更多就业。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和对口支援,深化产业、劳务和消费协作。

  夯实社会基础,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既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定居安居,也鼓励东中部地区群众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投资兴业、工作生活,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去年《“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仅5个月民企对边疆地区投资额就超过188亿元,对于推动边疆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跨区域交流互动,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根本性作用。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多角度全方位向各族群众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直抵人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同胞共气,家国所凭。同心共筑中国梦,需要汇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金观平)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