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喜剧要让人笑得有意义有质量

努力营造喜剧情境、追求喜剧效果,站在更宏阔的视野理解、观照喜剧,不过分执着于“笑”,或能为喜剧打开广阔的艺术天地。

演员的选择权不能交给算法

导演们深知,影视作品的核心魅力,源自那些能够穿透屏幕、直抵心灵的表演,而这离不开演员与角色之间的深度契合。

艺术院校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

对于艺术院校而言,人工智能重塑的不仅是教育与艺术的形式、内容,在更深层次上还是艺术与教育相关的整个体系和发展生态。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文脉悠远 传承于今为盛

如今的端午节,绝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节日那么简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脚。传统佳节中的每一个文化符号、每一种文化意象,映射在生活中都有独特的内容之实、仪式之美。

把科技赋能转化为艺术丰盈

互联网自身的交互、沉浸、虚拟等特征,也随之迁移转化,影响着网络文艺的审美表征。一方面,要将新技术的优势通过创作生产渲染和强化出来;另一方面,又要将新技术吸收和融合进审美特性中,以艺术的显性取代技术的显性,最终达到新兴文艺形态的稳定和成熟。

【网络中国节·端午】卫护生命 追念先贤

节日礼俗充分体现了人们为协调天人关系、社会关系与身心关系所采取的文化设计与技术手段。端午节是人民生活的重要节点,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国人面对恶劣生存环境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精神与有效的应对方式。

卖不完的演出票该打折吗?

演出市场持续丰富活跃之时,该不该让票价随行就市?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适量推出打折票能形成口碑推广,有助于节目“破圈”。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打折无异于饮鸩止渴,伤害的是核心消费群体。舞台演出是文化产品,花钱少的人不会珍惜。

《盒子里的猫》:在人生盲盒中洞见温暖现实

与戏剧一样,综艺也应该在观照现实的同时带给观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盒子里的猫》在一场场有关生活、社会的实验性游戏中,揭示着生活的真理和本质,开启人生的盲盒,带来勇往直前的力量。

“素人写作”的流量密码与转型困境

“素人写作”主要指非职业作家的写作。相对于一些职业作家“写作即生产”的状态,素人的写作往往是生产之中挤出来的生活表达。许多素人作者并没有整块的文学时间,因为他们要为繁复而忙碌的工作或者家务操劳。但他们却始终保持敏感的观察与自觉的体悟。

陈建忠:舞台艺术创新还需向生活深处开掘

平凡日子里的悲欢离合,每个人的梦想希冀、信仰追寻、家国情怀,生活的热浪蒸腾、时代的气息涌动,都可以成为舞台上最生动的表达。向生活深处开掘,永远是创作的法宝,也是摆脱内容同质化、人物扁平化、表现单一化的最根本办法。

蓬勃发展中的小剧场:迎来机遇与挑战

漫步城市,不经意间便看了一场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剧场不单是演出场所,还是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剧场不仅让城市建筑焕发出独特的生机与魅力,其中上演的戏剧以其承载的丰富精神内涵,成为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有力补充,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

“数字缪斯”究竟能给音乐带来什么?

效率形式都在变,但需求本身没有变。人类最早在狩猎时喊口号、敲击木棒,后来将乐谱刻在竹简上,再后来刻在黑胶、磁带上,存在iPod里。对音乐的需求没有变。我们只要跟随趋势,拥抱新技术,依然可以传承旧的东西。

从《孤注一掷》到《新生》,朴素法感流露与普法内涵冲突

从《孤注一掷》到《新生》,开启了如何深入挖掘现实人性多重维度的全新课题。创作者在现实的光辉与阴影中揭示了法理与情理的碰撞,其间展现的冲突也必将对观众的法律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AI时代,创意写作这门手艺如何进化?

纵观目前的阅读和写作,其实早已受益于搜索引擎、大数据等互联网智能工具平台,人机之间的互渗、互动、互补渐成一种常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单晓溪教授认为,AI小说是网络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加速了文学迈入“后文学时代”的进程。

艺术创作的自觉源自遵循内在规律

对于艺术,人们有不同理解。但就其本质而言,艺术首先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生产创造。依从美的形式,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想象、愿望、爱憎等一切形式与世界发生关系,进而认识和把握世界。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说“艺术是一种感性的哲学”。

老警察和“失踪少年”双向救赎

通过案件揭示社会阴暗面,谱写真相背后直抵心灵的救赎之路。

双重时空叙事的创新表达

讲故事也好,谈人性也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

“古偶花瓶”剧,败在情节无趣

要摆脱古偶困境,需放下情爱套路,承袭东方玄幻特有的侠义之美。

舞出“千古第一才女”的才情与人生

引领观众穿越千年,看见李清照的才情、大义和与众不同的美。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重塑元宇宙作品的边界

《井中之城》撕开了乐土的面纱,呈现了元宇宙失控后的一面,充满了对现实的映射。

倾心书写童心之善

让读者看到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的生活印记,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社会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