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亮
农技员26年坚守田间地头 助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敬业奉献
河南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object Object]
人物故事:

  刘广亮,男,1974年9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服务总站站长。从1997年开始,刘广亮在农技推广这个岗位上坚守了26年。工作以来,刘广亮注重先进品种和技术创新,他带领农技人员,坚持在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服务,每年科普展示玉米、小麦品种50多个,推广新技术8项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累计为当地农民增收150多亿元。刘广亮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

  农田就是“工作室”

  1997年,刘广亮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毕业,在校期间,他深受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茹振钢教授教诲,毕业当年他便投身到基层农技工作中。“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我的工作就应该在基层一线,农田就是我的‘工作室’。” 刘广亮总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年前的入秋时节,刘广亮让当地玉米种植大户郭某军来试验基地,为他介绍新技术,“这叫玉米籽粒直收技术,就是把老式收割机换了个‘芯’,可直接脱粒。用上它,咱再也不用整车拉着玉米棒去晒场了,遇上霉雨天,收都来不及!”眼见为实,再加上刘广亮一番讲解,老郭耳热心跳。“这换了芯的收割机,一亩省120,一年省7200,3年下来就省了2万多……刘老师还给俺推荐了抗逆防倒防衰技术,每亩又多收100多公斤。”郭某军心里盘算着,“一年就多挣了1万多!”玉米在卫辉市的种植面积达40万亩,经刘广亮推广,目前已有10余万亩用上了直收技术。

  像这样事儿,多得刘广亮都记不清了。26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卫辉市的村村镇镇,为当地农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种植难题,他的技术累计为当地农民增收150多亿元。

  用新技术服务农民

  为了增强自己的技术储备,更好地给当地农民推广实用实惠的技术,刘广亮先后赴省、市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求学,虚心求教专家,研读大量专业书籍,并在生产实践中验证。同时,刘广亮还注重先进品种和技术创新,主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20余次,起草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培育省审新品种2个,创新新技术8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前些年,狮豹头乡大池山村150余亩谷子突遇病虫害,村干部赶紧向刘广亮紧急求助。刘广亮来到大池山村,把技术讲座办到了田间地头。最终,困扰农户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全村20个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带贫合作社增收10%。他负责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发展订单农业共约6万余亩,带动周边贫困户300余户,贫困人口1100人增加收入。

  通过孜孜不倦的全面学习,刘广亮逐渐成为了一位“全科农业医生”。凭着对季节性农业生产状况的了如指掌,他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权威决策依据,很多农业生产相关政策举措都由他出谋划策。

  大灾面前勇担当

  2021年7月,卫辉市突发洪水,全市农田内涝严。刘广亮带领农技员到受灾严重的各乡镇、各村庄驻村蹲点,悉心引导群众疏浚沟渠、排水晒墒,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在这几个月里,刘广亮一边根据实情向卫辉市委、市政府提出自己的专业建议,一边身先士卒冲锋到第一线,他不顾疲劳,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农田里。刘广亮制定了技术方案、阶段指导意见和提醒、指导视频等共35期次,现场到户培训群众6.7万余户次,指导解决生产疑难问题1200余个。

  每年春耕春播工作量很大,为了尽快让年轻的技术员成长起来,刘广亮每次下地都会特意带上一两个年轻人。“年轻一代的农技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和群众的沟通技巧,让比较复杂的专业化语言转化成老百姓能听懂的白话,不能照本宣科。只有这样,他才能去按你的指导去做。”刘广亮经常这样教导年轻人。

  白天忙把“麦”,晚上忙视频。刘广亮还参与了中央农广校发起的“来抖音学农技”助农项目,遭受冻害的小麦如何挽救,麦田除草剂的使用顺序……他每天都要把发现的共性问题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上。“我玩抖音也是想让咱这‘土事业’变得洋气一些 ,以后会让关注农业技术的人多多关注我们的账号。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业技术才能更快地推广开来,为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贡献我们的农技力量。”刘广亮说。(责任编辑:刘朝灵 赵若昊)

来源:河南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