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总站 | 文明聚焦 | 上级精神 | 文明播报 | 区县动态 | 未成年人教育 | 道德建设 |  志愿服务 |  市民教育 |  文化杭州  
文明聚焦  
>>更多  

· 端午假期 杭州接待外地游客近350万人次

· 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揭晓 杭州市多项入选

· “亚运红利”持续释放 运动让城市更美好

· 端午的仪式感 从西湖游船限定纪念船票开始

· 完成60.7%!回迁居民的幸福如约而至

· 高质量书写“一带一路”地方合作杭州篇章

· 杭州一次又一次敞开怀抱 邀四海宾朋共襄西博盛会

· 城市漫步 打开人文经济的新钥匙

文明播报  
>>更多  

· 这一次 彭清林为一位同行的宝宝争取到一线生机

· 一个人为救陌生人能有多拼?“00后”小伙为救车祸中的母子双手缝了11针

· 惊险!4岁男童掉进中河 他一个鱼跃扎进3米深水里

· “你不要动,我们来找你” 雷峰塔下真的遇到“雷锋”了

· 杨义峰找上杨万峰 半小时的车程跑了12分钟!

· 杭州一男子在地铁站晕倒 无呼吸、无脉搏!10分钟生死营救

· 连续4年的双向奔赴!杭州小伙子:又是满满一车啊……

· 杭州地铁里跪地救人!他的身份确认 是一位90后外科医生

主题活动  
>>更多  
12.jpg
12.jpg
12.jpg
12.jpg
19.jpg
12.jpg
   首页 > 文明时评
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着力的“五个经济”
杭州文明网     2024-05-11 16:20:00
 稿源: 杭州日报
 编辑: 程慧雨

  “文体旅融合发展”是一种通过文化、体育和旅游三个领域相互结合、互为渗透的产业发展模式。后亚运时代,杭州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尤为必要。

  从促进经济发展看,文体旅融合有助于拓展旅游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消费,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利用亚运遗产看,杭州可将亚运留下的场馆和设施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如将亚运场馆作为演唱会举办地或青少年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延续亚运效应。从优化旅游结构看,通过融合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杭州能够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从提升城市形象看,通过文体旅的融合,有助于杭州展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兴趣。从提升国际影响看,通过成功举办大型国际赛事,通过文体旅融合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后亚运时代,杭州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具体建议,主要包括五条:

  一、推动线上和线下融合,抓好“数字经济”。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和体验性。结合杭州的城市特色和优势产业,打造包括数字经济和新零售在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数字媒体和平台,推动杭州文体旅融合项目的宣传推广。

  二、推动市内和市外融合,抓好“规模经济”。借助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推动构建文体旅融合的设施基础和市场基础,形成文体旅融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供给的良性互动。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和杭州都市圈建设的契机,强化包括奥体中心和黄龙体育中心在内的亚运场所市场辐射作用,努力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

  三、推动职业与业余融合,抓好“赛事经济”。积极弥补文体旅融合发展之中的体育发展的短板,按照杭州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特点,推动城市体育运动场所的系统建设。发挥亚运场馆的作用,既为职业体育队伍提供训练和比赛场地,同时对外开放,供业余体育爱好者使用。组织职业体育赛事和业余体育活动共同举办,增加体育赛事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推动杭州成为职业赛事之城。积极培育包括龙舟赛事在内的体育项目,形成杭州城市体育的金名片。

  四、推动基础设施的共享,抓好“范围经济”。杭州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共享是重要一环。从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看,这个基础设施应当尽可能是通用型的,而非专业型的,例如一个体育场馆应当尽可能做到能承办多种赛事,这样可以提升场馆的利用效率;从基础设施的具体应用看,既可承办大型赛事,又可举办娱乐明星的大型演唱会,还可以是一个大型会展场所。

  五、发挥融合一体的效应,抓好“流量经济”。通过科学设计重大项目,实现文化、体育和旅游之间相互赋能,引导更多流量集聚。通过挖掘和展示杭州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通过利用体育赛事和活动提升杭州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同时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和旅游结合,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价值的转化,让“流量经济”成为杭州可以实实在在获益的“货币经济”,提升“流量经济”的含金量。

  (作者系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研究员)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站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杭州网协办 杭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