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馆藏《易经》类文献的特色与价值

2023-09-15
15 2023-09

18:14

分享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刘竟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古籍是承载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一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收藏,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相关藏书已较为丰富,可谓列架琳琅,芸香盈室,而《易经》类文献是本馆馆藏的大宗。《易经》作为一部仅仅数万字的古籍,因包含丰富的、深奥的中国传统哲理和独特的思维模式,被誉为“六经之首”。历代圣贤名家对《周易》的注释、传笺、章句、集注、音训、疏证、译解之作,构成一条长达数千年的《易》学长河,具有丰厚的哲学、历史、文化价值。校(院)馆藏《易经》类文献非常珍贵,其典藏特色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基本涵盖整个《易经》学史要籍
  校(院)馆藏《易经》类图书,主要是历代对《易经》的注述、推衍、辨释、整理之作。其作者共304人,所处年代从周至民国,横跨两三千年,其中最多者为清代(123人),其次为宋代(41人),再次为明代(37人),复次为魏晋南北朝(29人),此外,周1人、汉15人、唐11人、五代2人、元14人、民国19人、朝代不详者12人。其中重要作者、著作及馆藏版本列举如下:汉代郑玄《郑氏周易》等12种(民国《四部丛刊》等版本),费直《费氏易》等3种(清代马氏抱润轩刻本等版本),梁丘贺《周易梁丘氏章句》、施雠《周易施氏章句》、魏晋南北朝王肃《周易王氏注》等3种(梁丘贺、施雠、王肃三家著作均为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版),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等7种(《汉魏丛书》等版本);宋代朱熹、程颐《周易传义》等9种(清代人境轩刻本等版本);元代吴澄《易纂言外翼》(影印《四库全书》本);明代刘宗周《易衍》2种(《刘蕺山先生集》本);明末清初顾炎武《易音》(清代观稼楼刻本),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清代广雅书局刻本),王夫之《周易稗疏》等6种(《船山遗书》等版本);清代张惠言《周易虞氏易》等13种(清代琅嬛仙馆刻本),惠栋《易汉学》《周易述》等7种(清代经训堂刻本),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篇》《太极图说遗议》等6种(《西河合集》书留草堂刻本),晚清吴汝伦《易说》,民国高亨《周易古今经注》等。这些《易》学经典成书的历史时期较广,门类齐全,体现了校(院)图书和文化馆兼收并蓄、重点突出的典藏特色。
  《易》学经典著作版本优良齐全
  校(院)馆藏《易》学经典不但数量和种类繁多,而且版本优良齐全。如三国魏王弼撰、唐代邢璹注的《周易略例》,馆藏有《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等版本。《汉魏丛书》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版本学意义上的断代综合性丛书,由明代程荣刊刻,其所收录书籍均不作删改,保留各书完整的序跋等内容和形貌特征,所收底本均经过反复考定,最后择善而从,洵为善本汇聚,因而获得“开创古代大型出版丛书之始祖”之美誉。明代何允中在《汉魏丛书》基础上,“兹搜益其半”,增广《汉魏丛书》至80种,乃成《广汉魏丛书》,惜其删改过多,版本不够精良,脱误不少,至清王谟又在何本《广汉魏丛书》基础上重新编次增订,成《增订汉魏丛书》,达96种。馆藏《周易略例》不但有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还有榕园丛书本、学津讨原本、津逮秘书本、守约篇丛书本,可谓善本齐备。
  再如唐代郭京《周易举正》,馆藏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说郛本、天一阁本、丛书集成本,其中《津逮秘书》是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获得胡震亨《秘册汇函》残片,配以家藏旧刊和友朋旧藏而汇辑的丛书。一位名为“学翼主人”的藏书家曾评价《津逮秘书》云:“《津逮》一书,乃荟萃四部中人间罕见者,都为廿函。三百年来,流传日少,嗜书者偶得之,视如拱璧云。”“拱璧”是指两手合抱的大块璧玉,通常用来比喻非常珍稀的宝物,以“拱璧”比况《津逮秘书》,足见其珍贵。清代嘉庆年间,张海鹏广罗名家旧本,增删《津逮秘书》,并加以校勘,考证详确,编定《学津讨原》,《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曰:“汉唐著述,宋元稗乘,搜辑颇备,实丛书之权舆,学术之渊薮也。”故《学津讨原》本也颇为历代藏家所青睐。
  此外,还有唐代史征《周易口诀义》,馆藏不但有善本如岱南阁丛书本、古经解汇函本,还有常见的通行本如丛书集成本。再如宋代苏轼《苏氏易传》,馆藏不但有珍本如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通行本如丛书集成本,还有开卷灿然、赏心悦目、极富收藏价值的明闵齐伋朱墨套印本。
  拥有一定数量的海内独家《易》学稿抄本
  校(院)图书和文化馆一直重视稿抄本的收集与典藏,经过排比相关的收藏资料和专门的调查,可以确定馆藏的一部分《易》学稿抄本为海内独有,具有珍稀而独特的价值,现列举数种,例如:《周易会解》,(清)宋仪天撰,馆藏清康熙年间稿抄本,7行20字,线装8册。作者籍贯生平,具体不详,但根据文中不避高宗“弘”“暦”讳,避圣祖“玄”讳,且“慎”“真”诸字皆全笔,推测应为康熙年间稿钞本。书中有清代学者程国珍序曰:“所谓会解者,为能默然会天地之理,八卦之德,爻象之义,古圣之心,一一诠解。”故知此书多宋儒会心之说,讲究融合诸说,疏通前人症结。
  《周易采芳集》十二卷,(清)郭恭騭撰,清乾隆年间郭氏晚香亭稿抄本,12行24字白口四周双边,线装6册,存6卷(卷一至四、七、八),郭恭騭,騭一作骘。书前有郭恭騭在乾隆四十八年所作引言,又钤有“郭恭騭印”,当为郭氏稿抄本。其引言云:“予在馆中罗诸集于前,择其义理之精切而易延者,日手录之,颜曰‘采芳’,以与诸生讲习,间有不揣汗颜之鄙意相参……书于晚香亭,蓉州郭恭騭自识。”此稿抄本应为清中期书院或私学讲学所用,全书不但善于排比材料,还能够采撷历代《易》学研究之精华,故书名为“采芳”;主于义理发挥,平实而精切。
  《周易晓义》,(清)唐一麟撰,清乾隆年间稿本,6行24字小字双行同,2函加有衬纸,线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题为九卷,而实物为十册,无卷数。首页有文字记述:“一麟,宜兴人,由贡生宦江宁府学训导,是书成于乾隆戊辰,大旨主于义理与本义,不甚异同。惟不取朱子卦变之说。此专系一麟之稿本。”开篇有“桐城张药斋夫子,同邑任钓台先生鉴定,阳羡唐一麟纂”,卷端下有“唐一麟印”的钤印。另有“章瑞廷”“章氏珍藏书画”“清玩草堂”“瑞廷鉴赏书画之印”的藏书钤印,章瑞廷为民国银行家、收藏家。从作者钤印到藏家钤印,再到此书流传至校(院)图书和文化馆,由此可知此书之流传有序。根据目验全书内容和钤印,可以判断本书当为唐氏最后的誊清稿本。全书以朱熹《周易本义》为基础,推衍发挥朱熹力主《周易》“经传有别”和借“悟象”以“修德”的理念,文字简洁明了,令读者易于通晓。
  《周易臆说》,(清)宁楷撰,清乾隆年间稿抄本,8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线装,共四册,其中两册为抄本。宁楷,字端文,号栎山,江宁人(今南京人)。于乾隆十八年中举,授泾县教谕,后主讲菊江、敬亭等书院。前两册为《周易臆说》,分为上经和下经两篇,详细考证六十四卦经解,剩下的两册为宁楷《修洁堂初稿》若干内容,册一为论、考、解、序若干篇,册二为赋、诗等。中国科学院藏有《修洁堂初稿》22卷,待与本馆所藏对比核验,可能合成完璧。书中避“玄”“弘”讳甚严,“暦”“炫”等字却不甚严,时讳时不讳,可见成书并非一时,根据首页自题“钟山书院内课肄业江南江宁府江宁县儒学增广生员宁楷”,以及宁楷于乾隆十八年中举的史料,推测本书可能为乾隆十八年前宁氏的稿本。全书最大特点是作者力求贯通历代《易》学义理成果,汇融汉宋,详尽疏解六十四卦经解,推进清代的《易》学研究。
  还有《易汉学补正》十四卷附录二卷,杨文园撰,民国三十二年(1943)手稿本,10行25字无版框,线装两册。此书全面补正清代学者惠栋《易汉学》,条例清晰,义例灿然,为杨氏最后的定稿本,颇为珍贵。
  总之,校(院)馆藏《易经》类基本文献种类齐全,版本众多,而且善本贯穿其中,独家稿抄本也有不少数量,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格局的典藏体系。目前,校(院)图书和文化馆正通过研究和开发,力求形象、生动地将馆藏精华摘选出来,努力把典籍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当代价值、文化意义的精髓提炼、展示出来,在助力古籍事业发展的同时,为校(院)教学科研服务,为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
(责编:李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