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如东县“一校一品”绽放个性 绘就育人“新图景”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4-05-16 字体:[ ]

绿茵场上,足球小将们全力奔跑,有模有样地带球过人;排球馆里,队员们充满爆发力的发球、扣球声反复回响……每天,如东县各中小学的校园里不断上演“超燃”体育大片,孩子们走出教室,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增强体魄。

这一幕幕朝气蓬勃的场景背后,是如东“一校一品”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百花齐放”的结果。早在2006年,如东就开始“县队校办”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近年来,在全面实施省“5621”计划的基础上,如东县牢牢把握市“一校一品、一生多能”学校体育品牌建设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深入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有力拓展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描绘出一幅体教融合育人“新图景”。

“一校一品”特色体育赋能“双减”

让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促进学生快乐成长。2010年,岔河小学将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常规课程,保证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积极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爱好。“我们还先后编写了两本校园足球校本教材,全面指导足球教学的有效展开。”岔河小学校长娄丛荣介绍,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文化节”等一系列以足球为中心的活动、赛事,有力促进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该校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是篮球,通过普及篮球运动,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马塘小学校长孙学峰介绍,学校将篮球教学融入日常教程中,通过练篮球操、上篮球课和开展篮球赛,让篮球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展现。“每次在篮球场上奔跑都让我特别快乐,每一次进球都让我成就感满满。”503班学生朱桐雨说。如今,该校已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自2021年起,南通强势推进“一校一品、一生多能”学校体育品牌建设以来,如东通过抓特色、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了一批教育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学校。河口镇直夫初中通过组建足球校队,定期开展训练,让学生尽情享受“我参与、我运动、我健康”的欢乐;洋口镇光荣小学30年来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搭建排球梯队,着力培养学生对排球浓厚的兴趣;丰利石屏小学以孩子的健康为根本,将乒乓球融入教学课程中,逐步形成“健实”育人品牌。

体育赋能“双减”,为快乐“加码”。截至目前,如东共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所,省体育特色学校10所。

特色项目锻造“后浪”健全人格

“孩子从小内向、怕生,但是三年级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排球训练后,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与人交际的能力也提高不少。”在洋口镇光荣小学的排球馆里,看着训练场上正跃起拦网的刘烨宸,爷爷刘先如不无欣慰地说道,运动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锻炼了孩子团队协作与社交的能力,也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阳光。

“我们希望通过体育运动,来加深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完整的人格。”光荣小学校长张学群介绍。排球是一项充满活力的团队运动,需要球员们的互相配合来完成各项任务。目前,光荣小学300多名学生人人都会打排球,学校还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称号。

“学踢足球以来,孩子每天早早起床,以最快的速度到学校参加足球训练,不论严冬还是酷暑,从没喊过一声苦。我们家长也发现,长期坚持足球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岔河小学501班杨济睿的母亲季小文说道,岔河小学重视足球教育的做法,让他们“收获”了一个讲团结、有朝气、有自信、特别能吃苦的男子汉。

“培养孩子的体育精神,是给他们最好的生命教育。”如东县教体局一级主任科员崔鹏表示,如东通过实施“一校一品”体育品牌建设,大力培养和引导孩子热爱体育运动,让孩子们不仅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更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真正实现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步提升。

“因校制宜”成就学生个性发展

带球过人、传切配合、防守反击、角球、任意球……大课间,河口镇直夫初中的操场上一片热闹景象。男子、女子两支校足球的队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足球基础战术。自从学校组织足球校队积极参加县市比赛,多次获得好名次后,学生们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通过课程的持续开展,足球已经成为直夫初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持续而有规律的运动习惯对孩子来说,除了能‘苦其心志’外,还能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直夫初中校长张存智介绍,体育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根基,除了足球这项“名牌”课程外,学校还“接轨”河口小学推广抖空竹运动,使这项非遗传承“不断档”,在体教融合方面交出了“高分”答卷。

对总体规模不大的乡镇中小学来说,选取一个或两个体育项目全校推广,是一种更为“经济”可行的方式。“乡镇学校往往面临体育师资、经费不足等困境,专注一项或两项更符合实际,也便于推广、管理,而针对县城区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我们也鼓励其‘多点开花’。”崔鹏介绍。

县实验小学现有学生超过3000人,近年来,学校推出“金字塔”型四级课程,把体育工作通过课程予以强化和落实。基础课程方面,学校开齐上足教好体育课,保证学生每节课上至少有20分钟的运动时间;拓展课程方面,抓好每日两操,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兴趣课程方面,坚持把每天下午的阳光体育时间用来进行“体育艺术2+1”项目训练,六个年级分别开展跳绳、踢毽子、呼啦圈、滚铁环、抖空竹等六项体育训练项目;微生活课程方面,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半天时间开展跳房子、拔河、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等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真正做到了“五育并举、健康第一”。

相关新闻
如东县“一校一品”绽放个性 绘就育人“新图景”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4-05-16 字体:[ ]

绿茵场上,足球小将们全力奔跑,有模有样地带球过人;排球馆里,队员们充满爆发力的发球、扣球声反复回响……每天,如东县各中小学的校园里不断上演“超燃”体育大片,孩子们走出教室,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增强体魄。

这一幕幕朝气蓬勃的场景背后,是如东“一校一品”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百花齐放”的结果。早在2006年,如东就开始“县队校办”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近年来,在全面实施省“5621”计划的基础上,如东县牢牢把握市“一校一品、一生多能”学校体育品牌建设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深入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有力拓展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描绘出一幅体教融合育人“新图景”。

“一校一品”特色体育赋能“双减”

让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促进学生快乐成长。2010年,岔河小学将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常规课程,保证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积极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爱好。“我们还先后编写了两本校园足球校本教材,全面指导足球教学的有效展开。”岔河小学校长娄丛荣介绍,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文化节”等一系列以足球为中心的活动、赛事,有力促进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该校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是篮球,通过普及篮球运动,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马塘小学校长孙学峰介绍,学校将篮球教学融入日常教程中,通过练篮球操、上篮球课和开展篮球赛,让篮球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展现。“每次在篮球场上奔跑都让我特别快乐,每一次进球都让我成就感满满。”503班学生朱桐雨说。如今,该校已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自2021年起,南通强势推进“一校一品、一生多能”学校体育品牌建设以来,如东通过抓特色、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了一批教育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学校。河口镇直夫初中通过组建足球校队,定期开展训练,让学生尽情享受“我参与、我运动、我健康”的欢乐;洋口镇光荣小学30年来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搭建排球梯队,着力培养学生对排球浓厚的兴趣;丰利石屏小学以孩子的健康为根本,将乒乓球融入教学课程中,逐步形成“健实”育人品牌。

体育赋能“双减”,为快乐“加码”。截至目前,如东共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所,省体育特色学校10所。

特色项目锻造“后浪”健全人格

“孩子从小内向、怕生,但是三年级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排球训练后,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与人交际的能力也提高不少。”在洋口镇光荣小学的排球馆里,看着训练场上正跃起拦网的刘烨宸,爷爷刘先如不无欣慰地说道,运动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锻炼了孩子团队协作与社交的能力,也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阳光。

“我们希望通过体育运动,来加深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完整的人格。”光荣小学校长张学群介绍。排球是一项充满活力的团队运动,需要球员们的互相配合来完成各项任务。目前,光荣小学300多名学生人人都会打排球,学校还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称号。

“学踢足球以来,孩子每天早早起床,以最快的速度到学校参加足球训练,不论严冬还是酷暑,从没喊过一声苦。我们家长也发现,长期坚持足球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岔河小学501班杨济睿的母亲季小文说道,岔河小学重视足球教育的做法,让他们“收获”了一个讲团结、有朝气、有自信、特别能吃苦的男子汉。

“培养孩子的体育精神,是给他们最好的生命教育。”如东县教体局一级主任科员崔鹏表示,如东通过实施“一校一品”体育品牌建设,大力培养和引导孩子热爱体育运动,让孩子们不仅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更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真正实现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步提升。

“因校制宜”成就学生个性发展

带球过人、传切配合、防守反击、角球、任意球……大课间,河口镇直夫初中的操场上一片热闹景象。男子、女子两支校足球的队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足球基础战术。自从学校组织足球校队积极参加县市比赛,多次获得好名次后,学生们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通过课程的持续开展,足球已经成为直夫初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持续而有规律的运动习惯对孩子来说,除了能‘苦其心志’外,还能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直夫初中校长张存智介绍,体育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根基,除了足球这项“名牌”课程外,学校还“接轨”河口小学推广抖空竹运动,使这项非遗传承“不断档”,在体教融合方面交出了“高分”答卷。

对总体规模不大的乡镇中小学来说,选取一个或两个体育项目全校推广,是一种更为“经济”可行的方式。“乡镇学校往往面临体育师资、经费不足等困境,专注一项或两项更符合实际,也便于推广、管理,而针对县城区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我们也鼓励其‘多点开花’。”崔鹏介绍。

县实验小学现有学生超过3000人,近年来,学校推出“金字塔”型四级课程,把体育工作通过课程予以强化和落实。基础课程方面,学校开齐上足教好体育课,保证学生每节课上至少有20分钟的运动时间;拓展课程方面,抓好每日两操,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兴趣课程方面,坚持把每天下午的阳光体育时间用来进行“体育艺术2+1”项目训练,六个年级分别开展跳绳、踢毽子、呼啦圈、滚铁环、抖空竹等六项体育训练项目;微生活课程方面,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半天时间开展跳房子、拔河、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等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真正做到了“五育并举、健康第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